岁末年初,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进入高发期,为深入贯彻落实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等文件精神,有效防范非法金融活动,保护大家的财产安全,让师生安心过年,我们一起来了解非法金融活动及防范方法。
一、什么是非法金融活动
非法金融活动是指违法进行的一切金融活动,这些活动形式多样,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、未经依法批准的非法集资、非法发放贷款等。这些活动往往以高收益为诱饵,吸引公众投资,但实际上却存在极大的风险,可能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(一)非法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
1. 非法性:依据现行法律法规,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(如吸收存款、公开发行证券、公开募集基金、销售保险等),必须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,未经许可即属非法。
2. 利诱性:非法集资通常会许诺还本付息,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,以此吸引投资者。
3. 社会性:面向“不特定对象”,也就是社会公众。不过,按照
最高人民法院《司法解释》规定,未向社会公开宣传,仅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,不属于非法集资。
(二)非法金融活动的常见形式
1. 非法集资类诈骗: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,以许诺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,公开宣传并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。常以高额分红、固定收益为诱饵,诱骗公众投资。国家不断加强打击力度,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的出台,旨在用法治手段加强重点领域监管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保护社会公众合法权益,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2. 保本高收益类诈骗:打着“专家授课、高额收益、稳赚不赔” 的旗号,通过虚假投资理财平台吸引投资者,承诺保本高收益,实则风险极大,可能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3. 套路贷类诈骗:假借民间借贷之名,通过“虚增债务”“制造资金走账流水”“肆意认定违约”“虚假诉讼” 等手段,非法占有他人财产。通常针对急需用钱人群,提供无担保、低利息的线上贷款,却暗藏高额隐形费用和风险。
4. 区块链类诈骗:利用区块链技术名义,推出所谓“科技币”,宣称低风险、高收益、只涨不跌,诱骗公众投资,而这些 “科技币” 往往毫无实际价值,只是诈骗分子敛财工具。
5. 电信网络类诈骗:犯罪分子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,手段多样且隐蔽,公众极易上当受骗。
二、如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
(一)提高警惕
对自称保本高收益的投资平台或理财产品保持高度警惕,它们很可能是非法金融活动的陷阱。避免在不明来源的链接或应用程序中填写个人信息,确保资金交易安全。同时,对于要求在APP 上输入身份证及亲人通讯电话、贷款要先扣除本息、电话中索要银行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等行为,也要时刻警惕。
(二)增强风险防范意识
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观和消费观,不贪图小恩小惠,警惕虚假金融产品宣传。要深知投资有风险,不存在稳赚不赔的买卖。遇到诱人投资机会时,务必在参与投资前,通过银行、证券公司等正规渠道核实机构资质,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投资建议。同时,可通过登陆金融产品查询平台网站(https://www.jrcpcx.cn)、微信小程序以及手机APP搜索“金融产品查询平台”进行金融产品信息查询,有效识别非法金融产品,谨慎决策。要牢记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,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。
(三)学会抵制非法金融活动
对陌生人要求转账、汇款等行为要提高警惕,确认对方身份真实性。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风险提示和法律法规,增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辨识能力。一旦识别出非法金融活动,要坚决抵制,不参与、不传播。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,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(四)学会抵制非法金融活动
一旦识别出非法金融活动,要坚决抵制,不参与、不传播。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,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最后我们总结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三大招
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和场景多变,但本质都是骗取钱财。我们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观、消费观,积极参加普法宣传,了解金融诈骗特征,通过正规渠道参与金融活动,切实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,守护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。